「生態瞬間」新書發表會實錄

 主講人/方偉達 

  態瞬間」,我們講起來好像是一剎那,事實上如果說以人類壽命跟大自然相比,人類的生老病死真的一剎那,生老病死的一瞬間,「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」。但對於大自然一百年來說,變化也非常快。若把我們人類和大自然比較的話,我們知道說大自然事實上也是有變化,只是他的變化是以一兩百年來計算,但我們人類變化是以幾年來計算,也就是生老病死的變化。

 

我為什麼要寫「生態瞬間」?

   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「生態瞬間」,剛開始本書要取這個題目非常有趣,為什麼要取名「瞬間」?後來我去查中國古代的典籍,「瞬間」用數學去計算是0.25秒,相機以閃光燈一閃的話可以去取一個景,也是叫「瞬間」,我們在書上面有很多照片是照到飛鳥在飛翔的照片,如果取250分之1秒可以拍到漂亮飛翔的身影。大家知道說,我們能夠生活在臺灣,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,我們何其有幸生活在臺灣;但是其實在整個成長過程當中,我們會少一點東西,我們其實不太了解民間發生什麼事情,所以在這段時間裡面,我花了很多時間到比較鄉下的地方,去了解臺灣鄉下還有什麼東西。我覺得說,如果我一直很平順地在公家機關,高考及格之後,一直做到頭髮白了之後退休,到時候我再去找臺灣過去有過,現在沒有的動植物,可能有點兒晚。

    後來我在40歲出頭,離開中央機關,到了東海大學,後來我又去中華大學,現在是休閒系助理教授。其實不管是當公務人員或是當老師,我們所過的還是比較單純的生活。真正需要到民間去蒐集一些臺灣原有的,或是現在沒有的東西,才是我們要去做的事情。如果說我們這樣去全世界晃一圈回來,才會發覺說這世界不是我們想像的這麼單純,還是需要經過一些挫折和困難,才會有所得。所以我在寫「生態瞬間」時常常想說,如果今天沒有考上教育部公費,國家沒有栽培我,我有沒有辦法回來反省思考說,臺灣還有什麼東西是值得我們做的。可能再等十年也無法出這本書,所以我覺得出國一趟,會更發覺臺灣的美好。

    後來我發覺臺灣有許多美好的東西,例如這株小黃花叫臺灣萍蓬草,又叫水蓮花,這是我回到臺灣開始研究的第一種植物。臺灣萍蓬草非常典雅,被發現的時候約是在1914到1915年,有一位日本人叫島田彌市在新竹的新埔發現的,可是到現在新竹原生棲地已經沒有了這種原生植物。如果大家要看的話,可能要跑到龍潭去看。龍潭這地方只有四口埤塘有臺灣萍蓬草。我在這邊寫了一首詩:

 

午后碧藍的夏光  洗滌印象澎湃的屋宇   像是流暢的水彩線條 

抖落出流線的暈染絕代  又是光華冠絕的歷史驕傲

但水流短促的微韻就只剩下那孤戀花了 一隻芬芳顫動

抖落星塵凡宇間  數十年數十年的滄桑  雖說滿滿是

然而歷史的軌跡  造就了池邊風華顫巍巍的孤單與落寞

孤戀花  那日本人發現的早華  卻是當年滿滿塘塘 

今日稀稀微微的水蓮  於是  凋零  成為孤戀花的名

 

    「今日的水蓮,凋零成為孤戀花」。那孤戀花是什麼意思?當初楊三郎寫了一首歌就叫做孤戀花,後面就是說「水蓮花滿滿是」,表示當時生態環境客家人都會在他們水池種水蓮花,在這裡我們發覺一個現象是過去很多,但現在竟然只剩龍潭的四個池塘有,那是不是這個時代的我們應該做一些復育。前面講的一些東西覺得大家壓力很大,為什麼?這個也不見,那個也不見,那後面我們要講說「知其不可而為之」,我們要想說怎樣去把他全部救回來。那跟大家講一下,雖然平凡渺小的我,要寫出如何一個不平凡的臺灣,在這本書上面有說到臺灣位於東亞邊陲。我們不要覺得自己很大,但是我們卻很不平凡,為什麼呢?因為臺灣那麼小,孕育的動植物卻是那麼豐富,生態多樣性在這麼小的區域裡,在全世界幾乎是數一數二的,在這樣一個狀態之下,大家能有幸生活在臺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大家看看從北到南,從西到東,都充滿非常豐富文化意象和歷史保存價值。

 

 NH03

臺灣・是波瀾壯闊?還是涓涓滴滴?

    我寫這本生態瞬間,當初是希望說整個臺灣民族是這麼動盪,我們過去民族歷史可以說漢人來了後有原住民,高山族來了之後,後來是平埔族,再來的話是閩粵漢人、荷蘭人、西班牙人、日本人、國民政府帶來的漢人軍民,再來我們現在有新住民。我們的生活條件有颱風、有洪水,也有地震,各種物質條件是非常動盪不安,但是事實上民族還能生活得恬淡自適,代表說臺灣文化都是客氣的文化,我們做了不好的事情都會跟人家說「對不起」。目前為止,在中國大陸他們還沒有培養這種「恬淡自適、溫良恭儉讓」的這種心情。在來就歷史的波瀾壯闊,從臺灣歷史來講,歷經中日甲午戰爭清朝將臺灣割讓給日本,歷經中國抗日戰爭,後來到了228事變,後來又到民主的一些事件,再到二次政黨輪替,事實上整個臺灣歷史的波瀾壯闊,常常因為一點點小事件就變成燎原星火。例如說,所有的選舉,在選舉前一天往往會改變選舉結果,從我們總統選舉也好,前一段時間的五都選舉也好,在各國歷史來講,一夕逆轉都是非常少見的現象。

    所以我在「生態瞬間」中編排是從東部逆時鐘繞一圈到西部。再來就是說,從2007年寫到2009年,事實上去年寫完了之後,從去年到今年我沒有更動一個字,我大概十年之中不會再更改任何一個字,但是我會加新的篇幅進去,如果說林文欽老闆讓我再版的話,但裡面文字不會更動。因為,寫出來的文字已經有了生命,如果說我還在更動的話,代表我當初寫的是錯的。我是希望說,當初在小心翼翼的情況之下,我能夠寫出這些文字,讓她有自己的生命。蘇東坡在赤壁賦中曾說:「天地間曾不能以一瞬」,這就是為什麼我要用這個詞。

 

臺灣・埋冤・外來者?

    在這裡和大家談一下過去的歷史,就是說我們臺灣過去都是濕地,濕地臺灣的集體記憶,是說明我們對過去的事件,沒有書籍可以參考,漢人的文字到很晚才有。這集體記憶就是說很多東西書面沒有記錄,但是從口授心傳中,我們可以知道說老祖宗希望讓後代子孫了解一些事實。以我們形容這片土地「臺灣」,大部分是跟"Taiyan"發音相似的詞。那我想跟大家報告的是可能"Taiyan"這名詞不是連橫當初寫的臺灣通史中記載的「埋冤」。當初漢人到臺灣來,過了這黑水溝很多人就無法回去,但我覺得是不對的,這名詞應該比漢人發音來得更早,早到什麼時候?早到希拉雅人將這名詞說出來的時候。那時候希拉雅人看到一大堆戎克船進來的人,就指著這些戎克船大喊"Taiyan",後來"Taiyan"經過後來考證可能是「外來者」的意思。我們一直說我們是"Taiyan",如果原始的意思是「外來者」,我們會有點糗。

    到清朝的時候,清朝官員問為什麼叫「臺灣」呢?因為他看起來這裡「高聳如山」叫「臺」,看到「大灣遼闊」叫「灣」,那這是臺灣史書對臺灣的解釋。我們來看看這兩張古圖,左邊這張圖是鄭成功進到臺灣的地圖,當初有一個奸細擔任荷蘭的通事,將這張地圖送到金門給鄭成功,希望鄭成功按照這張海圖進到臺灣。所以我們在這邊看到底下長的像小兔子的就是鹿耳門,如果到臺南找不到鹿耳門的話,事實上在古代地圖是有的。這張圖我們算過大灣的面積是323公里,到清朝時,右邊這張圖大灣已經不見了,到現在我們的七股潟湖大概只有1,100公頃,差距非常大。

目前,臺灣地名已經用了兩百多年,清朝後就一直固定用臺灣這個詞,但是當初整個臺灣因為大部分漢人都住在臺南大灣旁邊,所以當時一些北部的原住民有洪水的「集體記憶」,這「集體記憶」是從南邊延續到北邊,我們可以看到最左邊那張圖表示臺南沙洲地形,但過去我們在臺北有凱達格蘭族,這兩座山非常有趣,一座是七星山和大屯山,一座是觀音山,那是臺北盆地當初的景象,事實上就是我們的臺北大湖,看臺北大湖的水流光了,臺北盆地就產生了。所以在整個臺灣歷史上,原住民文化事實上佔了非常久,可惜那時候沒有文字,我們也不了解當時歷史發生了什麼。

 

臺灣・M型歷史?

漢民族大概在商朝就有甲骨文了,但很可惜原住民當時還沒有發展一套文字進行紀錄,這大概是我們參考老祖宗典籍時最痛苦的地方。原住民老祖宗從新石器早期到新石器中期產生的各種現象,這些現象都滿有趣的,我們看看當時的人好像是用爬的,這是模擬當時環境的一種現象。其次是臺北大湖的時代,原住民當時坐著小獨木舟,凱達格蘭族把這種小獨木舟叫「艋舺」,我們可以看到整個環境的變遷,等到整個水都退了,臺北盆地才出來。後來到了清朝的時候,臺北剛開始發源應該是從八里跟新莊開始,我們常講新莊是新的村莊,其實不是。新莊的名稱是叫「興直堡新庄」,新莊以北的山是觀音山,當時叫做興直山。那時候整個臺北發源是在淡水河左邊,但是當時漢人坐戎克船到臺灣來的時候,就把一些壓艙磚頭丟到現在大漢溪,造成大漢溪淤淺。那時候淤淺的話,就不能夠將茶葉運到大陸去,於是所有港埠都改到艋舺去了。之後艋舺又開始丟壓艙石,因為那時石頭是壓艙用的,是防止船隻過黑水溝的時候翻覆。等到艋舺沒落之後,又轉到大稻埕發展。後來臺北市才會在萬華和大稻埕發展起來,事實上大臺北最早發展的地方是在新莊和八里,那時候都還沒有淡水,也沒有萬華。我們剛講的是考古遺跡很多,像中央研究院劉益昌教授,他挖掘了很多臺灣的考古遺跡,那近代史的資料也很多,我們有連橫所著的「臺灣通史」,也有一些早期荷蘭人書寫臺灣的史料,但我們中間的史料是非常缺乏的,那這塊缺乏之處值得再去發掘。所以,我們形容臺灣史料是「M型歷史」,遠古考古材料很多,近代史料更多,但是缺乏中間的可信歷史,這也讓研究臺灣歷史的研究人員非常困擾。

NH03-0002.jpg  

 

臺灣・臺南大灣?

鄭成功來到臺灣的時候,當初鄭成功就是看了海圖進到臺灣,他們那時候第一個要圍攻的城堡是赤崁樓,鄭部渡過海灣就拿下了,但是他發覺圍攻安平古堡很久都沒辦法拿下來。我們現在稱鄭成功是民族英雄,但他對荷蘭人是非常殘酷的,有一個荷蘭傳教士跟他談判的時候,就被他解決掉了;還有像戰死的荷蘭士兵他採用非常不人道的手法,就是去勢後,把屍體丟到海中,讓屍體漂到熱蘭遮城去威嚇他們投降。但是我們臺灣歷史幾乎完全不寫這一段歷史,這是非常可惜的事。赤崁樓當年的環境是靠近海邊,但我們現在看已經在臺南市的中心,赤崁樓目前到海邊的距離,還有8公里那麼遠,可見臺南大灣當時多麼遼闊。在鄭成功年代,大灣海水的深度大約是6公尺,可以停泊大船。

現在七股潟湖生態環境,看到最多的是鸕鶿。當然,黑面琵鷺也非常有名,但一般來講,黑面琵鷺通常出現在比較南邊的漁塭區。以臺江遺跡來說,在七股潟湖看到大部分都是像這種鸕鶿、小白鷺比較多,還有沙蟹和熱帶魚。我們來看當地的漁民,從清朝以來,開始就有養蚵仔的活動,這些活動是他們趁退潮之後去採蚵仔,漲潮時乘船回來,七股潟湖是漁民賴以維生的場所。到現在為止,七股潟湖的水質還滿乾淨的,也可以作為休閒遊憩的場所。例如,國外的學者來臺灣的時候,一定要來看我們第八座台江國家公園,本座國家公園的經營管理,是非常不容易,因為國家公園要保護的是自然生態,但事實上這些人文的生態環境也是需要被保護的。我們也看看漁民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的,因為工作不定時,大家也看到沙洲上的網子曬了很多虱目魚,也有一些竹筏和景觀棧道。

 

臺灣・變動的溫度曲線?

我們來看一下現代的環境。我想我就不多作敘述,因為像現在六度C,正負2℃的書籍非常多。我們看看就是說,從過去的歷史到現代,可以知道整個地球受到暖化的因素,環境已經變化非常厲害。我從中央氣象局一百年以前的氣溫調出來計算,桃園溫度改變不大,但波動非常厲害。上面那兩條線一條是臺中,一條臺北,可以看出來最上面溫度歷線,尤其從臺中一百年的溫度歷線,我們可以預測到下個世紀臺中的溫度會從23.9℃上升到一百年後的26.2℃,整個溫度上升是非常可怕的。因為我們知道說上升1℃、上升2℃、上升3℃我們幾乎還能生存,只是多一些颱風和暴雨,上升到6℃大概全世界就消滅了。

我們再看下一張圖片,如果高雄只剩下一個壽山島,高雄就變成一個海域,因為我小時後住在高雄,左營是我出生長大的地方,事實上過去也是海域。高雄過去叫打狗,打狗是刺竹的意思,是海邊特有的刺竹,那時原住民為了防禦,在家門口邊種了許多刺竹,所以在高雄過去有許多珊瑚礁遺跡,後來從海水裡面上升以後,變成石灰岩的地形。所以如果說高雄只剩下一個壽山島的話,事實上臺北可能已經不見了。

現在臺灣是一個番薯形狀,胖胖的很可愛就像我現在這樣子。若海水上升,臺灣會變成瘦瘦的形狀。因為我們開闢了太多石化工業、發電廠,燃燒很多石化燃料,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漂至天空造成地表溫室效應,所以我們地球越來越熱,海水一上升土地也會消失。

 

臺灣・需要蘇花高穿腸破肚嗎?

那來看下張這是馬太鞍濕地。本書有18個單元,事實上很多照片都是過去我跟我大哥、內人一起去拍攝的,有些是跟大哥之前做採集工作時的照的照片。這裡可以看到我們的雪山隧道,雪遂在我這本書有談到一些,當初開挖時,大量水湧出來造成非常多的問題。事實上,雪山是臺灣的水脈。現在給大家看一下幾張照片,這幾張照片談到蘇花高,我之前一直強調這本書的脈絡是一致的,但現在蘇花高公路政府已經改弦易幟,改成蘇花改或是蘇花替,可能會對這環境造成危害並沒有那麼大。我們來看蘇花高開闢之後,會有什麼影響?第一個,遊客不能到蘇澳泡冷泉了,因為蘇澳冷泉是從中央山脈東源的地下水冒上來的,我們知道說雪隧開挖的時候,大量的地下水都流光了;如果我們開闢蘇花高,中央山脈東源地下水也會流光。蘇澳鎮長很擔心那邊會沒有蘇澳冷泉,蘇澳冷泉會變成歷史。所以一般來講,開闢蘇花高速公路,蘇澳人沒有特別開心,但是花蓮人很開心。我的花蓮的學生跟我講,住在花蓮很不方便,花蓮人還需要一條安全的路。安全路有很多種,事實上我們可以去思考,不一定要用高速公路的方式做進行。所以說,如果需要打通蘇花高速公路的話,當地雨量非常高,所以在施工上非常危險,因為地質非常脆弱;還有,他地下水的含量很高,我們擔心底下的地下水都會流失掉。所以我們來看看從臺北到宜蘭的蘇澳這邊的高速公路是斷掉的,如果繼續開下去可能會墜落。來看看蘇花沿線環境,終年雲霧繚繞,雨量很多,要開發極不容易。所以我們到朝陽社區看到非常多生態,例如臺灣松雀鷹、大冠鷲、鵂鶹、翠翼鳩,在這裡我非常感謝何一先處長,請張珮文小姐拍了一些照片提供給本書,很多都是保育類動物。如果開發起來,這些動物、鳥獸都會受到影響。這是我第一個案例。

 

臺灣・不能保留土城廢棄彈藥庫嗎?

我在想說,今天只講三個案例,因為我們要多留些時間跟各位交流。第二個案例是說,在臺灣當地,除了生態之外,我們還有人文需要進行保存。這邊的保存說的是土城廢棄彈藥庫。在此,大多數的朋友都住在臺北,我們如果坐捷運到土城捷運站非常方便,那邊是臺北少數可以看到螢火蟲的地方。我知道很多朋友小時候看到水圳、螢火蟲,這些都非常稀鬆平常的事,但我們現在要教小朋友螢火蟲,要跑到日月潭才看得到,這個地方是臺灣少數可以看到螢火蟲的地方。

土城廢棄彈藥庫,事實上是從土城捷運站出來,走和平路就可以到的地方,在裡面有28座的彈藥庫,國防部從彈藥庫撤出之後,就留出許多閒置的空間。舞蹈家許芳宜小姐到過這地方,覺得這地方很棒,很適合在這跳舞。我們就想到說,國外有很多這種軍事機關用地,為什麼我們不能學國外的做法,把他釋出成為開放空間?或是做成像是電影院,可以在裡面放電影。事實上整個發展起來,她的美麗不小於花博。所以就整個發展構想來講,這裡可以用農耕用地、生態導覽用地、田園用地去進行規劃,讓我們和小朋友到那邊去,可以做有機農業。像上次我跟我太太到那邊去,當地的朋友直接摘一顆蛇瓜讓我們吃,大口大口咬。我們臺北很多的瓜果蔬菜上面的蒂殘存農藥,不能直接吃;他們當地是不灑農藥的,而且都是用手去收割的。還有一個我們可以做農耕教學,因為當地都是做有機堆肥,這邊大家要多捧場,因為如果大家再不去就沒有了,因為臺北縣政府想在這邊做開發。但是我不知道新北市政府會不會想在這邊做開發,環評的案子還在環保署審查當中。甚至那邊也可以做一些手工藝的創作,所以大家看數位模擬的狀況,其實她的美麗不亞於花博。

 

臺灣・最後的埤塘島嶼

這裡談一下桃園,因為今天桃園鳥會來了很多朋友。我們談一下埤塘的集體記憶,從1904年的地圖,上面的小點可以看出來當時都是小村莊,到1960年代開始有一點都市化,到了這個階段,我們在看一下1962年的時候埤塘是非常多的,真的是星羅棋布。等到1962年到1960年的時候,北邊埤塘開始消失;1960到1999年時,南邊埤塘消失了。但是有些例外,例外就是在北邊桃園國際機場開始蓋的時候,後來八德市的新市鎮開始蓋的時候,這些埤塘消失的情形是非常嚴重的。

如果說,我們講到臺灣歷史發源很早,有四百年的歷史,桃園可能是臺灣西部發展最慢的地方。為什麼呢?桃園的條件不差,距離臺北很近,唯一缺點是沒有水,大部分的水都給臺北了,所以臺北人欠桃園人一個公道。因為在一兩萬年前的時候,臺北盆地發生地震陷落,古淡水河將古石門溪的河川整個引到臺北盆地,桃園臺地的河川變成了斷頭河,所以變成沒有灌溉水源。沒有灌溉水源,開發就比較慢,所以在中壢地方早期還有個名稱叫虎茅莊,那個虎茅不是因為有老虎,而是因為芒草容易割人,非常危險。所以我們從過去來看,從過去的知母六,他是清朝一位原住民通事,在262年前率領漢人去挖掘第一個池塘龍潭大池,後來大概桃園臺地陸陸續續有了成千上萬的池塘。過去的池塘面積大概佔了桃園臺地總面積11.8%,現在土地面積只佔到3.8%,幾乎90%的池塘面積都消失了。所以我們該如何做復育?在2003年的時候,那時候我們希望復育臺灣萍蓬草,所以我們也挖了一些池塘進行復育,我們發覺埤塘有一些集體記憶,第一個,埤塘可以提供休閒、垂釣,還有一個功能就是保存客家的文化。客家的文化就是晴天耕田,雨天讀書,所以客家人是非常勤奮的民族。客家民族在讀書風氣之下,還有惜字亭文化,所以這裡面談到文化,對於傳統來講,意義非常深遠。

1915年的時候,島田彌市已經發現了新竹新埔的臺灣萍蓬草。但是目前為止,桃園還有臺灣萍蓬草的原生棲地。我們做了一些文獻回顧,臺灣萍蓬草他是花果飄零,為什麼?事實上目前為止全臺灣都有。我舉一個例子來說,臺灣萍蓬草已經擺在小學教科書當中,一般的校長看到書商會說,這書很好,可是小朋友沒看過,書商說沒問題,他們於是整批到桃園將臺灣萍蓬草搜括殆盡,直接送給學校,這情形我是覺得不恰當。我們要注重物種棲地復育。我們在龍潭進行復育,在復育區中進行污水過濾,過濾完之後,可以流到臺灣萍蓬草的池子裡面,除了萍蓬草之外,我們還想說復育其他物種,復育池是做成太極的形狀,上面有燈心草可以讓蜻蜓羽化之前的水蠆,攀附到燈心草上面,羽化之後,就會飛出去了。我們來看復育之後的臺北赤蛙,她是青蛙界的林志玲。這隻臺北赤蛙是周睿鈺博士冒著生命危險拍的,不是說濕地很危險,是說有青蛙的地方就有蛇。現在原生棲地現在有蛇。所以我們早期是復育蜻蜓,但蜻蜓現在都沒有了,變成蛙類的天下,現在變蛇類的天下。當然,也有教授專門從宜蘭大學到這邊研究蛇類,這邊現在變成蛇類的棲地,這也是我們進行臺北赤蛙復育的情形。

NH03-0001.jpg 

剛剛我們講的這些案例,書裡面我只寫了三篇,還有十五篇的內容留給讀者慢慢欣賞。謝謝大家。(2010.12.11)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前衛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